欢迎光临清风永寿网! 今天是: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永寿县人民政府
请输入搜索信息:
勤廉先锋
您现在的位置是: 网站首页 > 勤廉先锋 > 正文
清风 | 拒礼为开廉洁风
发布时间:2021-10-20 11:16:54   浏览次数: 次 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 作者:

廉洁的名声,是拒礼最好的名片。《昨非庵日纂》一书,记载了很多廉洁之士的故事,值得党员干部对照学习。

明代清官杨继宗曾做嘉兴知府。离任那天,张宁送他说:“杨伯起以清白著名,尚且有赠金可拒绝,你治理嘉兴,始终没有一个人敢趁夜色到你门上(赠金)。”历史上,杨震(杨伯起)被称为“四知太守”,从不收受他人钱物,“暮夜却金”的故事流传深远。而杨继宗则更胜之,做官期间,“无一足敢暮夜及门者”,可见其自我要求之严、廉名传播之广。

曾子说过:“受人者畏人,予人者骄人。”我们都知道,“拿人手短,吃人嘴软。”为官者坚持严格自律,做到品格高洁,不给人留下收礼的印象,别人就会畏惧你的廉名,也就不敢给你送礼了。

纵观历史,有很多人像杨继宗一样,成为让人“无敢馈赠”的廉洁之官。《梁书》记载,南朝大臣顾协清廉正直,品行突出。他做廷尉正时,冬天穿的衣服很单薄,寺卿蔡法度对人说:“我愿把身上的短袄脱下来送给顾郎,又恐怕顾郎难为送衣服送食物的人。”最终,蔡法度也没敢把短袄送给他。蔡法度不敢送礼,主要是害怕顾协清正廉洁的威名。宋代包拯也曾拒收别人送来的寿礼,并赋诗一首,“铁面无私丹心忠,做官最怕叨念功。操劳为官分内事,拒礼为开廉洁风。”

无独有偶,《唐国史补》记载,李廙为尚书左丞,有清德。其妹,刘晏妻也。“晏方秉权,尝诣宅,延至寝室。晏见其门帘甚敝,乃令人潜度广狭,后以粗竹织成,不加缘饰,将以赠廙。三携至门,不敢发言而去。”刘晏多次带帘子去李廙家却不敢相送,也是忌惮李廙清廉的美德、凛然的正气。

我们党一直提倡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、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、干干净净的政商关系,党纪法规也明确规定领导干部坚守不收礼的底线,保持清正廉洁的品格操守。有人给罗瑞卿将军送礼,将军回话曰:“礼退回,人处分。”像他那样,本身就是一张拒礼的“名片”。

现实生活中,很多送礼人之所以敢“暮夜及门”,就是打听好了送礼对象的人品官德。如果领导干部有收礼的“毛病”,别人才敢送礼。倘若领导干部以不贪为宝,以名节为尚,以廉洁为名,从来不收受他人礼品,送礼者就是自讨没趣,自然不敢送礼。

明代理学家薛瑄认为,清廉自守有三种境界,即见理明而不妄取者,上也;尚名节而不苟取者,其次也;畏法律、保禄位而不敢取者,为下也。我们党的干部为的是大公、守的是大义、求的是大我,更要正心明道、怀德自重,不贪财、不收礼,始终做一个一心为公、一身正气、一尘不染的人。

事实证明,领导干部做到清正清白、纯洁纯粹,有了廉洁的威名,不仅可以让送礼者望而生畏、望而止步,还可以推动移风易俗,改善一方政治生态。每名领导干部都应学史明理,自觉修炼清廉自守的至高境界,不给别人丝毫送礼的“念头”,真正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涵养清风正气、立起为政标杆。

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
[上一篇]:中国纪检监察报 | 陕西出台“微权力”运行监督清单 提升涉税腐败治理效能
[下一篇]:第十批纪检监察战线援疆干部群像:将新疆当家乡 把群众当亲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