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清风永寿网! 今天是: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永寿县人民政府
请输入搜索信息:
清风前沿
您现在的位置是: 网站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清风前沿 > 正文
心怀百姓 正道直行——读《清官海瑞》随感
发布时间:2023-07-25 11:24:07   浏览次数: 次 来源:咸阳廉政网  作者:王澜

海瑞作为明朝著名的清官,因高度廉洁自律、克己奉公和勇于对抗权贵、伸张正义而深得民心,也曾因不通人情惹人惧怕而受到同行诟病。可以说,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,那么,历史上的海瑞到底是个怎样的人?笔者试图从《清官海瑞》中寻找答案。

区别于正史的艰深枯涩,《清官海瑞》以一种更富趣味生动的笔法为读者细腻地呈现了海瑞饱满的形象。全书开篇以“海瑞中举”引出,在明清时期,科举考试分为乡试、会试、殿试,三场考试全部考中状元的人被称为“连中三元”,但纵观整个明朝,“连中三元”的不过商辂和黄观寥寥两人,其难度可见一斑。海瑞在通过乡试后接连经历了两次会试失败,此时已经四十多岁的海瑞,面对仕途的不顺,不甘于继续在漫长的考试里耗费生命,不再执着于会试、殿试,而是凭借乡试成了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的一个儒学教谕,一位名副其实的“九品芝麻官”。

一心为民兴教育,不畏强权“海刚峰”。施展抱负不在平台大小,而在是否拥有一颗为民之心,海瑞到任后对当地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迅速引起了延平知府的关注,于是知府大人带着一群官员来到了南平县学。按照明朝官场上的规矩,下级官员见到上级官员要行跪拜之礼,而正直的海瑞认为,县学是教育圣地,根据大明律法规定只有孔子最大,在这个特殊的地方,他可以跪天跪地跪皇帝,但不能跪上级,于是他坚持师道尊严选择不跪,仅以弯身作揖替代,不愿屈服于权势而得罪权贵的海瑞也因此被调离延平。

严以律己宽以待人,清明清正从小培养。海瑞的高度自律和刚正不阿与海母谢氏从小对海瑞以“圣人之道”为准绳的严格教育密不可分。海瑞四岁丧父,谢氏便独自承担起对海瑞养育教导的重担,谢氏教子秉承儒学经典、托严明之师的教育理念,用自己微薄的学识从小带着海瑞诵读《孝经》《尚书》《中庸》等儒学经典,在家庭极其困苦的情况下,节衣缩食,坚持为海瑞找最好的老师、上最好的学校。对海瑞的一言一行,谢氏更以古代圣人为标准,要求海瑞“不戏谑”“正颜色”,渐渐把海瑞培养成了一个严于律己、更严于律人的忠直清官。

体恤百姓屡破陈案,传世美名“海青天”。海瑞在担任淳安知县时,多次破解陈年冤案,与他客观公正、体恤百姓的处事原则密不可分。在戴五孙案中,面对时间上的巧合和看上去顺理成章的行凶推断,海瑞并没有仅凭主观臆想判断疑凶的善恶,而是注重证据材料,坚持不放过一个坏人,也绝不冤枉一个好人,凭着一颗拳拳为民之心,终于揪出了真凶,还无辜百姓清白。

正所谓“能吏寻常见,公廉第一难”,而海瑞既当得了能吏又守得住公廉。平冤狱、助百姓、治钦差、推改革、修水利、反腐败,不论是为国担忧抬棺死谏,还是一身正气威慑豪强或者是疏浚河道以工代赈,哪一件都令人称颂。海瑞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了为官者“三清”:清明、清正、清介,即具备为官清明的能力,不偏不倚的为民之心,不依附权贵的坚定立场。

海瑞去世后,江南百姓披麻戴孝倾城而出,万人空巷,前来送海瑞最后一程。作者郦波在书中写道,十里长街送总理,百里长江送海瑞。这大概是群众对真正的人民公仆表达的最诚挚敬意。

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
[上一篇]:永寿县委巡察办“四谈”工作法 推动巡察工作取得实效
[下一篇]:永寿县纪委监委大力推行“周调度”工作机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