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阴似箭,又是一年麦收时节。每到此时,我就会回忆起我儿时快乐的拾麦穗时光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,麦子的收割全靠的人力。那时,中小学校按惯例在麦收期间都会放10天到15天的“忙假”,那时我是10岁左右的孩子,“忙假”期间,除过爷爷、爸爸妈妈有工作不能离开外,我就和奶奶、叔父他们回老家收麦子。于是漫长的收麦子就开始了,要历经收割、转运、摊场、碾麦、扬场、晾晒等等过程。作为孩子,我的任务就是打个下手之外,更多的拾麦穗。
拾麦穗是要早早起床的。一大早,大人起来去麦田或晒场干活时,我就会被叫起,和奶奶他们一同出门。他们去干活,我一个人提个小笼,从自家的麦田开始一块地一块地捡拾遗漏的麦穗,我也会偶然去一些家里没有人捡拾的地里捡拾麦穗。快到吃早饭的时候,我才从地里慢慢转到路上捡拾,边捡拾边回家。这一切关键是要起早,如果捡拾麦穗出门太晚,还哪里有麦穗可以捡拾?
拾麦穗是肯定要奖罚兑现的。你不用以为捡拾多少麦穗无所谓,只是出去玩玩而已!回到家里,奶奶是要验收的,决定早上的饭是否能够吃得顺心。如果“战果”不显著,奶奶肯定要唠叨几句,还威胁我:将来捡拾的麦穗多少决定我向班主任缴纳的“勤工俭学费”的多少。所以,整个“忙假”我都是很认真拾麦穗,大多数的日子还要趁着傍晚凉快再加个班出去捡拾。
拾麦穗也是个技术活。出门时是要把凉鞋换成布鞋的,要不然麦茬会把你的脚扎得流血,刺痛刺痛的。捡拾的麦穗二三十个就要扎成一小把,向花店卖的手捧花一样,麦穗朝下摆在笼里,即节省空间又美观。还要多去路窄两边且有树木的地方,容易在路上捡拾被树枝从车上挂下来的麦穗。
整整一个假期,望着窑洞边一圈一圈我捡拾麦穗扎成的“麦花”,成就感那是肯定有的。奶奶笑着夸我,用她习惯的“老婆账”算这些麦子大约是多少斤,够我吃多少天……
白驹过隙,日月如梭,奶奶已去世数年。每每在麦收时节,我都会站在麦田旁,抚摸沉甸甸的麦穗,回忆儿时捡拾麦穗的快乐,体会那几代人对粮食的敬畏尊重和天然情感,永记他们“颗粒归仓”的本性执着和辛苦劳作。